圓錐滾子軸承廠家-賽襄軸承網站資訊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汽車零部件企業也在制定各自的“十三五”發展規劃。從目前已經透露的規劃看,國際化成為汽車零部件企業“十三五”期間的發展重點。
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大勢看,汽車零部件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無疑是明智的,也是必須的。不過,筆者認為,目前各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卻略顯單調,層次也不夠高。進入“十三五”,汽車零部件企業急需打造國際化的升級版。
“十三五”是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國際化轉型升級的最佳機遇期。從外部環境看,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中國正在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汽車企業必須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在世界汽車產業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
從內部環境看,我國整車企業的國際化遠沒有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國際化深入和全面。在汽車商品出口貿易額中,汽車零部件一直占據75%的絕對多數份額。而且,汽車零部件企業不僅有產品出口,還大量進入跨國車企全球配套體系,頻頻出手跨國并購,甚至海外建廠也不鮮見。
不過,目前汽車零部件企業國際化的方式還比較單一,國際化的視野比較狹窄,國際化的經營能力更處于起步期。近日,筆者聽聞一家渦輪增壓器企業主攻出口業務,是因為覺得“國內汽車三包太麻煩”,不由得大為震驚,在國內銷售擔心產品出現質量問題被追責,難道出口就可以不提供售后服務了嗎?何其短視!
讓我們再來看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十三五”規劃目標:法士特“十三五”末要實現國際市場銷售收入占比20%;玲瓏輪胎力爭“十三五”期間輪胎產銷量達到9000萬套,進入世界輪胎前十強;海納川“十三五”期間要進入全球百強汽車零部件企業前30位。
由此可見,多數零部件企業還是以規模論英雄。一味關注國際市場銷量或者貿易量的國際化,只是初級的國際化。美國經濟學家歐文·克拉維斯曾說過,對外貿易僅僅是經濟增長的“侍女”。對于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產品出口也僅僅是國際化的一小部分,現在需要打造的是國際化的升級版。
筆者認為,汽車零部件國際化升級版并不是簡單的產品出口,也不是偶然的海外并購,而是全球化布局,全球化經營發展的立體戰略。此升級版有三個主要特征。
首先是創新產品,突破需求。現在國家提倡“萬眾創新”,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企業現實的需求。我國已經走過了引進技術、跟隨發展的階段,或者說已經沒有太多先進技術可引進,國際企業最前沿的技術也不會隨便出售給我們。別無選擇,只有自主創新,我們才能更進一步。
第二是整合資源,洋為中用。汽車零部件企業國際化,應該立足自身需求,利用全球資源,提升企業競爭力和發展能力,讓全球的市場、技術、人才、工廠等資源都為我所用。《中國制造2025》提出,支持發展一批跨國公司,通過全球資源利用、業務流程再造、產業鏈整合、資本市場運作等方式,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跨國并購越來越頻繁,但并購后的資源整合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有的收購后,只是把國外的生產線運到了國內;有的收購后,標的公司原有的全球配套客戶紛紛流失;更有收購國際先進汽車軸承制造企業幾年后都玩不轉,只能再轉手賣出。因此,如何利用好全球資源,將是汽車零部件企業打造國際化升級版的核心內容。
第三是國際視野,全球布局。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已經融為一體,真正有抱負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必須擁有國際視野,進行全球統一布局。這就進入到國際化的更高層級——全球化。
按照現代經濟學的觀點,國際化是設計和制造適應不同區域要求產品的一種方式,主要可以理解為本土化。全球化是一種概念,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因此,汽車零部件企業國際化的終極目標應該是——研發全球化、生產全球化、營銷全球化、售后服務全球化等。
一旦有了全球化視野和全球化經營能力,真正的中國汽車零部件跨國公司將很快出現。這比中國自主品牌整車企業成為跨國公司實現起來要容易得多。期盼通過打造升級版的汽車零部件國際化,能夠讓中國涌現出大量汽車零部件跨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