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詞:
熱門關鍵詞:
賽襄汽車軸承網站資訊,相關統計預計,2015年將成為中國企業收購國外汽車公司的破紀錄之年。截止到今年10月份,中國企業在全球的收購費用已經達到93億美元,去年全年為8.45億美元。對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來說,跨國并購步伐的加快正是本土企業應對全球競爭加劇的本能反應。對于在技術能力上并不占優勢的中國企業來講,跨國并購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能為企業帶來規模效應。
12月2日,華域汽車發布公告稱,根據公司全資子公司延鋒汽車飾件系統有限公司(與美國江森自控有限公司開展全球汽車內飾業務重組的相關約定,雙方下屬的涵蓋17個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生產基地納入江森自控汽車內飾有限公司的工作已基本完成,該新內飾公司已更名為“延鋒汽車內飾系統有限公司”。對華域汽車來說,本次全球汽車內飾業務重組將形成世界最大的汽車內飾系統供應商。
相較以前傳統汽車造車資質“一票難求”,新能源造車政策的改變,為很多零部件企業進入整車領域提供了難得契機。而關于零部件企業造車,本網之前也曾發布過多篇報道,從萬向到多氟多再到江特電機等企業,基本都已經完成相關收購,獲取整車制造資質。不過,在這里我們還是要說一說,在這些企業之中,主要企業仍傾向將觸角伸至新能源客車制造領域。如萬向與上汽合資成立新能源客車公司,江特電機參股九龍汽車。
我想,這一方面是因為客車作為公共領域用車,是目前新能源推廣見效最快的細分市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客車制造領域的競爭相較乘用車市場,激烈程度有別。
不過,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仍有它的吸引力,這里最典型的就是萬向。2014年,Karma汽車公司被萬向集團收購。今年習近平主席赴美訪問前后,萬向乘用車造車行動才慢慢浮出水面。
伴隨全球汽車產業的全新發展態勢,為匹配整車制造商的新需求及應對產業的全球化競爭,國內汽車零部件也在不斷尋求轉型。透過近期部分企業的相關動態,我們可以大致總結出本土零部件供應商的轉型“新姿勢”。不管造什么車,總之,新能源汽車發展為零部件制造企業打通產業鏈,布局從核心零部件到終端產品,增強企業競爭力,提供了新的出路。
我要評論: | |
內 容: |
(內容最多500個漢字,1000個字符) |
驗證碼: | 看不清?! |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